IVD行业深度报告: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发布日期:2018-02-17
内容摘要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

 

报告要点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与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

 

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

 

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代理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

 

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A股相关上市公司
我们长期看好IVD行业的前景,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如下。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代理+自产,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一体化;万孚生物:POCT优势企业,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科华生物:“试剂+设备”一体化,方源资本入驻提升外延并购预期。
 
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undefined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